宠物猫分几大类?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几个概念的分类: 品种(breed)——这个概念指的是某一动物物种的一个自然群体,由于人类的选择性繁育,这个自然群体在遗传性状上表现出一致性,并且能够与其他外部群体显著区别; 品系(line)——是不同品种的纯种猫经过繁殖而形成的稳定杂交后代群,它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和相似的基因组成,因而外貌、性格和行为有所相似;
血统(bloodline)——是从某一品系的纯种猫中,选择出外观或性格最符合人们期望的个体,进行近亲交配,从而培育出来的新一代品系,我们常说的“某某猫的血统很纯”,就是指该猫的血统纯正; 品貌(phenotype)——指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
表型(phenotypic)——既包含先天基因所决定的遗传性状,又包括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导致的表象,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在我们讨论宠物猫的分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血统的纯正与否,这也是判断一只猫咪是否纯种的唯一标准。
不过除了纯种犬外(也就是20世纪初才有的概念),其它动物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纯种或者杂种之说,所以“纯种猫”和“杂种猫”其实都只是人们对于一类猫猫的称呼而已,不能用来定义真正的“纯”与“杂”。
当人们谈到某个猫“不纯”的时候,实际上是指这只猫的血统不纯正,或是说这只猫不是某个特定血系的猫猫。 那么,什么样的血统才算纯正呢?这里我们要先简单了解下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遗传(heritage)——是指子代个体出现与父母相同性状的现象;
变异(variation)——是指子代个体出现不同于父母双亲的现象。 遗传是指有规律地继承父母的性状,这种继承可以是完全复制(无差别地接受来自父母的全部基因),也可以是非完全复制性地接受父母双方的基因(一部分基因来自父母其中一方,另一部分基因则来自其他物种)。
当我们评估一个品种的纯正与否,首先要看这一品种内个体间的遗传性状是否有明显差异,如果个体之间表面特征的差异很小,即使有一些遗传疾病,我们仍然可以认为这类生物的遗传基础是稳定的,属于同一个品种。反之,如果一个品种内的各个体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我们就需要进一步评估这些个体是否存在相同的遗传缺陷。
最后,我们认为这个品种内各个体的遗传背景相近,属于同一品种;反之,若各个体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大,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一品种内各个体间的遗传距离远大于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这个品种也就不是一个纯种了。 所以,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任何非人工选择的动物品种都无法达到完全的“纯种”。所谓的“纯种”只是人们对一个品种内在质量一致性的认知。而这种同质性可能来自于某单个或少数几个基因型的表达,也可能来源于多个基因位点的联合作用。
无论是什么品种,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遗传多样性和表型多样性。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即一个物种内部各种种群之间基因水平的差异。
表型多样性(phenotypic diversity)——指一个物种内部各体形、毛色等外表特征之间的差异。 随着人类对于动物育种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遗传位点被确认,我们的遗传知识在不断更新,对于纯种的定义也会随之改变。
就像人类一样,每种猫猫也都是一个有遗传突变(gene mutation)的个体,每个猫猫的基因组都是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遗传突变的产物。也就是说所有宠物猫都是“杂种”,只不过有些“杂种”更接近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