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有纯比熊吗?
没有! 比熊和泰迪一样,属于“玩赏犬”,也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玩具狗”(玩具是指用于玩耍的犬);而京剧院的演员们需要的则是能“戏”的犬——即能够与演员配合进行戏剧表演的犬。 所以从品种上来讲,比熊和京剧院是完全无关的。 但比熊长得可爱,性格温和,又比较听话,且不需要怎么打理(不像拉布拉多、金毛等需要每天或定期梳理毛发),所以很受人们欢迎。同时,由于它白色长的很像北京京剧里的“盔头”(比如“杨延辉”的“乌纱帽”),因而受到京剧爱好者的喜爱。于是有些商家就把比熊和京剧院扯上了关系.... 其实把比熊和京剧院联系在一块儿的,还有另外一层原因——赞助。 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困难,国家财政拿不出钱来养戏子,所以戏院就只能自筹经费了——这其中包括往台上的演员身上泼水(降温和清洗妆容用)、卖茶、卖花生瓜子、卖冰激凌冰棍以及后来出现的“赠票”等等。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对文艺事业的扶持也越来越多,但赠票这种模式一直保留至今。为了感谢观众,每逢演出,演员们在台上都会向台下抛洒糖果,向观众致礼。有时心情好了,还会和观众打招呼问好,如《沙桥饯别》(唐太宗送唐僧之俗家母亲)中的“长亭会”,《桑园会》(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中的“扫松”,《定军山》(黄忠与夏侯渊在两军阵前比武)中的“点兵”,《碰碑》(王昭君出塞和亲)中的“出塞”以及在舞台上打一圈后跪拜谢幕等等。
当然了,最精彩的还属《武家坡》中“报字”(行话叫“挑帘”)这一桥段:高登科(演薛平贵)先给王宝川(演魏虎)一个下马威,然后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斗嘴”,最后高登科怒气冲冲地上台“揪斗”王宝川,一边使劲扯掉他的“官帽”一边斥责他“忘本”,骂得是“牙尖嘴利”、“针针见血”。 这出戏里薛平贵和王宝川分别由两名男演员反串,高登科扮相俊俏、嗓音细亮的优势便得以充分发挥,将一肚子的不满全用娇滴滴的京腔吼出来了,那感觉别提有多过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