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感染了怎么办?
外耳道炎(Otorrhea)是指累及外耳道的皮肤和骨膜的炎症,又称鼓膜炎、急性中耳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等,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临床表现为耳痒、疼痛、流液,重者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检查见外耳道皮肤红肿,有分泌物,若继发感染,可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治疗原则主要为减轻耳部不适症状,预防听力进一步受损,控制炎症发展。
1.一般治疗:应积极处理诱因,避免复发。注意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患急性中耳炎、外耳道炎者,应注意休息,摄入充足营养,维持身体所需水分;纠正不良习惯,勿用力擤鼻及挖耳;慎用耳毒性药物。
2.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黏液促排剂。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治疗,病情严重者也可静脉注射用药,同时予以抗厌氧菌药物联合治疗。肿胀、疼痛明显者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解热止痛。
3.局部治疗:可用清洗、滴入、熏蒸等方法消除病灶,促进愈合。用生理盐水冲洗外耳道以清除耵聍栓塞;用抗生素溶液滴耳;每日3次雾化吸入疗法,每次10~15分钟。
4.辅助治疗:对反复发作者,除继续给予上述治疗以外,还应尽可能找出并去除诱发因素。如纠正偏侧咀嚼习惯、纠正咬合不良、修复缺失牙齿、拔除龋齿等;对于长期不能治愈的患者,应对其全身情况进行必要检查及相应治疗,以防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