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的耳朵怎么下垂?
兔子刚出生的时候,耳朵是直立的(也有例外,比如野生的穴兔和野兔;还有个别特例,如美国白兔等) 。但是,当小猫、小狗等哺乳动物幼崽刚出生时,它们的耳朵也是竖立的。这主要是由大脑中的听觉器官决定的。 然后,随着小动物和幼崽的生长发育,大脑的结构会不断发生改变,与听觉有关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有些动物在幼崽时期(特别是一些啮齿类动物),脑内会形成一个管状结构,称为“听觉蜗”,其内有螺旋神经节,由它发出听觉神经到内耳。而一些鸟类,在耳内的螺旋神经节被包在被称做“卵圆窗”的地方,不直接参与形成听觉神经,而是通过一个被称为“卵圆囊”的结构将兴奋传递到听觉神经。 总之,不同种类动物的听神经,在胚胎期是如何形成的,是有很大差异的。
但是,不管怎么变化,最终听觉信号还是要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这个过程基本是这样的:听觉刺激——听觉通道——听觉皮层——产生听觉 只要听觉通路正常,有声音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听觉皮层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传递)。
如果某一环节出了故障,那么就会出现听力障碍。 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听力障碍后,人会自觉地采取相应措施(如戴上助听器)来弥补这个缺陷。
然而,对于某些动物而言,它们不会自行采取补偿措施。例如,对人类来说非常小的噪声,可能对老鼠来说就是巨大的噪声。尽管人类的语言还是可以通过喉咙、口腔等发出声波(如小孩学说话时总是先出喉音),但对老鼠来说却很难通过同样的路径来发出人类的语音。于是,它们就会通过特殊的生理结构来弥补这一缺失。
这就是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除人类外)的耳道都是开放的,并且耳朵的位置通常都比较低的原因了。 开放且位置较低的耳朵,可以让声音更好的传到听觉神经(尤其是啮齿目的小鼠、大白鼠等),从而进行正常的听觉感知。
当然,这种生理结构也有一定的劣势,那就是在噪声环境中,可能会增加耳道的噪音,从而降低噪声环境下对声音的感知能力。这也是大多数哺乳动物在寂静的环境中能听到很小声的声音,但是在噪声环境下听力会出现明显下降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