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身上为什么长白点?
白点病是鱼类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也叫小瓜虫感染(或水霉感染),由异尖线虫中的海兽胃线虫属和异尖科中的异尖亚科中的部分物种引起。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分为海水型和白点病、淡水型白点病等;根据病变的部位可分为体表型(或皮肤型)白点病和消化道型白点病。 前者由异尖线虫中的海兽胃丝虫属引起,主要寄生在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当营养条件恶化的时候,其中一些个体可以侵入消化道壁的皱褶里去,此时由于消化液的腐蚀作用,使其无法存活,但一旦环境适合其生长繁殖,就会在消化道内继续发育成较大的成虫。
后者由异尖科中的异尖亚科的部分物种引起,常常寄生于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也可以进入消化道黏膜的下层组织,但在胃液的作用下,其在胃肠道内的发育一般受到限制,只有在条件特别适宜的情况下才能大量繁殖,并导致疾病发生。 无论是海水型还是淡水型的白点病,病原体都可以通过鱼体上的伤口或口腔进入体内,当它在体内移行到消化道时即开始繁殖,并产生毒素,如果浓度较高,可以在短时间内杀死大量宿主细胞。
由于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消化道具有特殊结构,有褶皱且有菌群附着,因此即使是在非繁殖期,也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这些微生物对于维持肠道的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一旦外来的致病菌入侵,它们就可以联手抵抗,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病概率。但是如果细菌或者病毒侵入了消化系统,并且达到了一定数量级,则可能引起肠胃炎,导致腹泻、粪便异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致命。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以外,有些寄生虫可以通过口器入侵,然后在消化道里发育成较大的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