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身上的蜱是什么蜱?
“狗狗身上有一虫,像黑蚂蚁,有翅膀会爬” 这是微博一位网友发来的求助信息,图片中能看到虫子背部有黑色和黄色相间的条纹,腹部则有长长的尾巴,跟蚂蚁的外形很像。 其实这是蜱虫的幼虫形态,因为刚从卵里孵化出来,所以身体能灵活转动,这时若是不小心用指甲掐死了其中一只,它还会“复活”钻出皮肤。不过,等它们的身体充分成长后就不能动了,最终会变成上图的样子。 很多宠物主一看到宠物身上有这样的虫子就会害怕,以为是吸血虫或者螨虫,然后各种买驱虫药给自家宝贝乱用。 其实这种虫子叫蜱,俗称草扒子、牛虱子,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目,全世界已发现的寄生虫约70%都属于此类。而我国目前已记录蜱类昆虫达200多种,分布广泛。
1.按生活习性分,可分为森林蜱和草原蜱; 2.按体形大小分,可分为大型蜱和小型蜱; 3.按栖息环境分,可分为陆生蜱和水生蜱。 但不管怎么分类,蜱都有一样的生活习性,就是吸血! 而且由于它们体内的消化酶会分解毛发中的角蛋白,因此在吸血时,会对动物造成一定的疼痛感觉。
一般来说,我们常见到的蜱多是草原蜱或森林蜱,在户外较为多见,尤其是山区和林地。 而室内比较少见的原因是因为,如果宠物是从外面进去的,那它身上的蜱一定是在户外活动时才咬进的,此时人和宠物都会进行处理,所以问题不大; 如果人是带着蜱虫回家,然后又直接接触了宠物,那么就需要特别注意了。 因为这个时候人的体表细菌数量可能比较多(毕竟在外面走了一整天),而小宠又喜欢舔来舔去,细菌就可能会从人的皮肤上转移到小狗的嘴巴里,从而进入体内,引起细菌感染。
当然,最让人担心的还是蜱虫传播的疾病。 据研究表明,目前全世界已经发现至少有数百种人畜共患病,而这些病大部分都是通过节肢动物传播的。 最让人担心的是,这些疾病可能在短期内并不会发作,但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危害着动物和人类的身体健康。 所以遇到蜱虫,千万不能忽视! 对于宠物来说,预防蜱虫的最好办法是减少外出时间,特别是户外活动;如果必须要出门,则尽量控制时间,并且及时清洗消毒。另外,不要在草地、树林等地随意坐卧休息。
对于人类来说,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远离蜱虫的寄生场所,比如不要直接在草丛里久坐,因为蜱虫很可能隐藏在草丛里,等你坐下的时候它们就飞出来吸附在人体皮肤上。 同时,也要做好外出的个人卫生工作,回家后首先清洗头发和全身,以免携带的细菌、病毒等接触导致传染。 对于已经出现的蜱虫病,则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用药治疗。
蜱又叫壁虱,是一种寄生虫。壁虱分为硬蜱和软蜱两种。硬蜱身体两侧有盾板,吸饱血后还会慢慢膨胀,但基本上硬蜱趴在狗狗皮肤表面还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软蜱身体短小,皮肤表面无盾板,吸血能力很强,吸完血后就掉落,皮肤表面很难看到虫体的残留,而且软蜱的活动能力更强,可以爬行到更深处的皮肤表面寄生。
一般蜱叮咬犬猫时,先用口器叮刺宿主皮肤,吸血时先用螯肢和倒勾固定自己,然后用口器刺入宿主皮肤,最后用口器的基部开闭式吸盘固定,这样吸进去的血不会从入口处流掉。蜱一边吸血,一边注入抗凝血的唾液,一直吸到腹中快要饱胀时才离开或因吸血过多而死亡。叮在犬猫皮肤表面,呈黄豆大小,灰褐色或紫黑色。
蜱一般多在犬猫的颈部、耳朵、腋窝等皮肤较薄、毛少的部位寄生,除了叮吸犬猫的血液造成皮肤损伤外,还会大量繁殖和到处爬行,犬猫就会不停的抓挠,甚至啃咬出现皮肤继发损伤以及炎症发生。更严重的是蜱吸血时注入抗凝血的唾液,会传播多种疾病,比如:落基山斑点热、蜱神经炎、伴疹热的斑点热、埃里希体病等,所以蜱对犬猫的损害非常大,危害严重。
有的主人看到蜱,会直接捏掉,或者用镊子夹出来。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吸血后的蜱身体饱胀,一旦把蜱破坏或者皮肤挤压到蜱,蜱就有可能释放带有病原体的毒液进入犬猫皮肤内,引发严重后果。
蜱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稚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在各地不同宿主上的发育过程差异很大,有的虫体2-3月完成一代,有的长达6-8月,有的雄虫交配后可多次产卵,有的只产一次卵。蜱离开宿主后的抵抗力很强,有文献报道,蓖子硬蜱在14℃-15℃时可以在2个月不进食的条件下存活,在5%-6%的湿度下可以存活5-8天。可见蜱在外界存活能力极强!蜱一般有宿主习居性。所以一般犬猫发生蜱寄生,就是家中的某只宠物带入后,相互转移和寄生。所以发现蜱后一定要全家人、以及家中的所有宠物都检查体表,可以使用宠物用的杀螨滴在皮毛上,擦拭或者浸泡蜱寄生和易寄生的部位,如果宠物长毛,可以先使用宠物用的洗必泰等消毒香波洗涤皮毛,再使用滴杀。治疗期间注意隔离,不要和其他宠物接触,也不要让儿童接触患病宠物。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室内环境卫生,勤喷洒消毒剂,勤打扫、通风等处理,最好清理宠物长期活动的区域,每周处理一次,连续1-2个月,因为需要杀灭幼虫、虫卵以及未吸血的成虫,所以处理时间要长,这样才能有效杀灭所有蜱类,不然容易反复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