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为什么得细小病?
要了解犬细小病毒是什么。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是1978年澳大利亚首次发现的,是一种感染犬科动物肠道的DNA病毒。 此后,科学家在美国、欧洲等地陆续分离出了CPV,并证明该病毒具有强烈致病性。我国于1995年从大连一家庭饲养的小狗中发现。 目前已经发现CPV有两种血清型,即CPV-1和CPV-2。CPV-1主要引起幼犬胃肠道疾病,CPV-2主要引起成犬胃肠道疾病。两种血清型的CPV无差别地侵害胃肠粘膜,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泻,食欲缺乏。虽然其可影响各种年龄的犬,但大多数病例发生在未免疫的犬。
第二,再来探讨细小的来源。其实,当宠物店销售犬只时,往往会先注射抗细小病毒的疫苗;在主人购买回家之前,这些小狗早就接种了疫苗,主人在给小狗注射疫苗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对细小的抗体。 当然,这些抗体能否有效防御细小病毒的侵袭,还要看疫苗的种类与接种程序是否合理。如果疫苗注射正确,一般能在体内维持6个月以上,以后每隔3个月补充一次,就能有效地预防细小病毒病的感染。但是如果注射的疫苗不合格的或者是没有按时注射(比如间隔时间太长),那么这些犬就对细小病毒没有抵抗力了。
此外还需要注意,有些品种的小狗由于先天缺陷,可能会影响疫苗在体内产生抗体,这些小狗需要注射抗体以预防细小病毒感染。 第三,讨论细小的传播方式。我们知道,任何疾病的传播都离不开宿主和传播媒介。就细小来说,犬是它的唯一宿主,而病原主要通过消化道进入机体,所以进食是人类传播该病的主要途径之一。 当健康犬摄入带有病原体的食物后,病原体在胃肠道内繁殖,可以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出现胃肠道不适,如呕吐腹泻,食欲下降等,此时如果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可以在胃肠道内清除病原体而恢复;若免疫功能受损或者无法清除侵入的病原体,则会发展为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