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沙的后代为什么不是沙皮啊?
沙皮是狗,而骨沙是蜥蜴。 其次,题目说的是“后代”而不是“子孙”。 如果从基因与形态学的角度讨论遗传问题的话,应该说,生物的某个表型的祖先,和它的后代都没有这个表型是不可能的。(除非突变) 但如果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问题就简单了——“子不肖父”是很平常的事。很多遗传疾病都是这样传给下一代的——病倒是有可能遗传下来,但性状却不一定表现出来。如果父母一方有遗传疾病,后代出现性状的可能性虽然高一些,但如果另外一方健康,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该病症状的孩子也是大有人在的吧。 再则,用遗传的角度来看待动物的行为也不难理解。很多动物的行为都是在进化中形成的。比如鹰眼是一个很好的瞄准器官,但是,作为一个鸟,它得不断地旋转脑袋才能看到身后的情况。这很麻烦。于是,它们进化出了向后看的习性来弥补眼睛的缺陷。那么,当后代拥有了鹰眼的同时也拥有了这个习惯。 但是,如果站在行为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动物,你会发现,很多动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会失去它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因为,对于某些行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获得。比如说,为了获得向背后看的能力,鸟类必须不断转动脑袋,这对于平时行动本来就灵活的它们是额外负担;为了追逐猎物,猫科动物需要不停地奔跑、起跳、扑食,这对已经适应了地面生活的它们来说也是很累的。 当这种额外的负担还不足以压垮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通过自己努力来得到想要的东西。但当这种额外的负担已经超过了它们能够承受的极限,它们就会自动放弃这一需求。也就是说,它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遗传的命运。
所以,骨沙的后代有可能是沙皮也有可能不是。关键在于环境压力的大小。 当人们长时间把蜥蜴置于玻璃罩内时,它们会失去脱皮的习性——其实这是它们自身在适应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改变。同样,如果把小狗关在一个很小的地方,缺乏运动,它也会逐渐丧失掉对骨骼的改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