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皮犬是哪国的?
很多人应该不知道,其实世界上第一只沙皮狗是中国人培育的。 沙皮狗又称“沙皮”、“沙皮狗”、“斯洛普斗牛犬”等,原产于中国广东,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一种杂种犬,由猎犬与土生的中华田园犬杂交培育而成;也有人认为是由古罗马斗兽场上的捕鼠犬和中国的狐狸犬交配繁衍而来。
在汉朝时期,这种身材短胖、皮肤凹凸不平的流浪犬已经在汉地出现,不过当时并不叫“沙皮狗”而称之为“沙弥狗”(是不是有点类似于和尚头的秃头)。在东汉末年(公元160年左右)的《东观汉记》里就描述过这种小狗:“圣汉文皇帝(汉文帝刘恒)所乘马名曰‘沙摩’,色如香芋。其耳、目、口、鼻、身、尾无一块好肉,惟背上一块薄皮,粗理而薄。”当时的沙皮狗已经相当受欢迎了。 到了明代,陈友谅的部将沙皮受封为宜恩侯,故此狗又被称为宜恩犬。
清朝时,沙皮狗传入欧洲并开始在英国繁殖。到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的贵族都钟爱收集沙皮狗,甚至有“一只沙皮斗牛犬等于一只西班牙猎犬加一只意大利猎狐犬”的说法。 据说,乾隆皇帝在西巡途中曾收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礼物——两只来自中国的沙皮狗。至清末民初,北京的大多数达官贵人都有养沙皮的习惯。然而好景不长,民国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们没有心思再照顾可爱的沙皮狗,它们开始流浪街头。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国民政府的转移,许多工作机关和民众携家带崽迁往大后方,使得重庆成为“抗战首都”,大批文化名人和工商界人士涌入这座山城,也带来了他们的宠物——沙皮狗。于是,在重庆这块土地上,“沙皮”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报刊上并流行起来。 1943年冬,著名作家曹禺访渝时,特地将心爱的沙皮狗带到四川江津养病,后来这只名为“毛娃”的沙皮狗还成了他文学创作中的主角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家又开始关注起这种以前很受青睐的小动物。1957年的《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介绍沙皮的文章,作者写道:“如今在北京街头上,常常可以看到拖着长尾巴,身上覆盖着一层蓬松软乎的细毛,两眼炯炯有神,奔跑迅速的沙皮狗。这些沙皮狗看上去比它们的祖先要聪明伶俐得多……过去外国元首来访,往往作为礼品相送……”这大概是最早关于沙皮的正面报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