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花的沙皮是串的吗?
这得从舌头花和沙皮的基因讲起,不过说起来实在是一大堆,且目前这两个品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分类标准(特别是对于舌头花),所以也不能保证这里写的就绝对正确 首先明确一点,无论是沙皮还是舌头花,它们都是无性繁殖的,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自交来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因此它们表现出来的“品种特点”必然是母本遗传下来的,而它们的母本很可能就是同一个祖先。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起源相同,它们为什么还会有区别呢? 这就要从它们的原生地说起,据说是沙皮原产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舌头花原产于我国云贵高原及东南亚一带,大约500年前传入欧洲,后由欧洲引入美国,现在我国也有少量的培育种植。
虽然起源不同,但这两种植物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耐瘠薄、抗干旱。当然,这是指它们的野生来源,至于现在经过人们一代又一代的选育,它们的特性肯定是更偏向于人们的喜好。 回到正题,如果说起源不同导致的外貌差异我们可以用遗传学来解释的话,那为什么现在的培育品种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原本没有的特性呢?如矮化、多瓣等等,这些是可以通过遗传学来解释吗? 可以,但这需要大量的实验和数据支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解释”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培育花卉就是一个不断试验,并依据试验结果淘汰不符合人们对“美”的预期植株再重新开始的迭代过程,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事实上,现在能够提供科学解释的花卉品种“起源”理论只能追溯到个体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而无法提供给物种水平乃至更高层的“起源”说明。对于那些无法用现有理论给出合理解释的物种,人们也就只能选择用进化论中“渐进式”或“间断-突变”等较朴素的方法去解释它们的“起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