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狗狗专家?
从1949年到至今,中国狗业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而在本次变革中,中国农业大学孙东生教授及其团队起到重要作用。近日,在接受人民网采访中,孙东生教授进一步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宠物营养与安全实验室的主要科研方向、研究团队以及主要研究成果。
1949年 新中国第一只军犬诞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命令,成立革命军人婚后生育委员会,负责处理革命军人婚后生育的一系列问题。该机构的办公地点设在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校园内。因为当时饲养军犬的军犬所就设在中国农业大学内,故相关人员和所需物资均要经该校门进出。为保卫此重要的办公场所,1954年,经国防部批准,中国农业大学内新组建一只特种任务犬训练班。训练班以军犬所和校犬班为基础,配备有关指导人员和特种武器,专门培养具有战斗能力、能对付潜在敌情革命化军犬。1955年3月,训练班正式开课,朱德委员长亲自题写班名,校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任务犬专科学校”,简称“特纵”,直属总参谋部指挥。当年5月,在北京市小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公演大会上,学校选送的军犬“铁炮”给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观看,“特纵”也因此名声大震。1959年5月1日,“特纵”迁驻湖北省汉口区,改番号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犬驯导队”,隶属武警部队总队领导。1974年3月,改由中国农业大学带领训练。自此,中国农大的学者们开始了对军犬、警犬的研究与训练。
1959年 第一只牧羊犬诞生
1959年我国从联邦德国引进牧羊犬(又称德国牧羊犬),这既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外引进的工作犬,又是我国的牧羊犬先驱者——我国第一个牧羊犬场的主要创办者“老万兴”先生(原名万金山)引进的。这些“德牧”犬经严格训练后,主要应用于警务、安全检查、部队看守等诸多方面。1963年,为培养专业导兽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开设“特种动物饲养”专业,并于1973年首次招收养犬学专科生。1980年改按动物系动物遗传育种专业方向培养;1984年开始,又招收饲养管理方向的养犬学本科生。从1982年起,老教师李洪耀、郭熙、黄仲良先后开设“实用狗解剖学”、“实用狗病学”、“犬及伴侣动物营养学”等课程,为毕业后从事犬类科学事业的人才打好基础。同时,还在兽医专业、特殊动物饲养专业开设“犬病防治”、“伴侣动物饲养”等课程。1987年,中国农业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畜动物医院,该院还建立了小动物临床治疗研究室,动物医学专业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在研究室开展诊疗工作。这里成为我国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
1984年 孙东生教授创建伴侣动物研究室
1984年,中国第一只克隆犬“哈皮”诞生,为研究者的克隆技术提供了实践基础。同年底,在澳大利亚农业部的支持下,澳大利亚奥克兰犬繁殖中心负责人布伦特博士来华进行短期工作,帮助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伴侣动物研究中心。1985年,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孙东生接受布伦特博士的建议,在动物医学系饲养科的基础上,建立伴侣动物研究室,专门从事伴侣动物遗传育种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