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里的清道夫算鱼吗?
一般所指的清道夫鱼指的是口薪鱼科(Loricariidae)中披甲目(Loricariinae)的几个属,例如锯齿脂口鱼(Pterygoplichthys anisostomus)和赫氏脂口鱼(Hypostomus)。
由于饲养热带鱼时常常会在缸底堆积吃剩的饲料,为了防止这些残渣发臭而导致水质恶化,需要一种能食用这些残渣的鱼来进行清洁,因此饲养者给这类鱼起了一个“清道夫”的名称。
实际上,很多鱼类都具有清理水体底部、摄食残渣和腐质的作用,都能称为“清道夫鱼”,例如鲃亚科(Babirussinae)的条鳅(Nephrurus taeniatus),口薪鱼科的普通斗鱼(Loricaria ricki),以及南美洲的普通吸盘魚(Glyptosternum minus)和北美的斑点吸盘鱼(Amimiras punctulata)等。但是在中国的水族饲养界,所指的“清道夫鱼”一般只是口薪鱼科的披甲目。
一些披甲目口薪鱼在幼鱼阶段,身体侧面和背鳍上都有黑斑白色条纹,与清洁鱼道氏光唇 shrimp suckers (Gnathopetalichthys piperatus) 的幼鱼较为相似,因此道氏光唇也常常被人误认为是“清道夫鱼”。实际上,道氏光唇与口薪鱼科的披甲目相距甚远,而属于口裂鱼科(Cathoropodidae),而且在成鱼阶段两者也有较大的差别。另外,一些鲶科(Ictaluridae)和胡子鲶科(Ictaluriinae)的成员,例如小口脂鱼(Micropterus salmoides)和克氏原鮡(Ictalurus pricei)也有类似“清道夫”的习性,也被某些人称为“清道夫鱼”,这也是错误的。因此,为了便于说明,以下所述“清道夫鱼”是指口薪鱼科的披甲目。
清道夫鱼是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属于原棘鰞亚目脂鲤目的底栖鱼类。由于取食方便、繁殖容易、生长迅速,且能适应较高的水温和较低的溶解氧,因此被当作食用鱼在世界各地广泛养殖,也曾被一些国家和地区引入用于控制水生生物的过度增殖。
清道夫鱼的外形较为怪异,口部为吸盘状,吻长,胸鳍发达,用来紧抓石头、木头和船底。体表没有鳞片,代之以骨质的硬化,有3到4条明显的背棘。身体一般为棕色,一些人工培育的品种有白色斑点。成鱼总长一般在30到50厘米之间,部分种类可达70厘米。
清道夫鱼是杂食性的,以底栖的甲壳动物、蠕虫及底质上的残渣、腐质和藻类为食,同时在夜间也会离开底质,吸附在流水装置上,摄取充氧的水体中的浮游生物。
清道夫鱼是卵生,且具有守卫行为。一些种类的清道夫鱼在石头下、水底的洞穴里产卵,也有在水面的水生植物根茎上或水草上产卵的。